今日阅读-生活相关内容

缘起

虽然看过很多好文章, 但一直没找到整理的地方, 后续再找时也不方便. 最近翻 github 时看到了陶文整理的今日阅读文件, 记录每天看到的优秀文章, 贴下链接, 附一两句简单的评论, 感觉是一个不错的方案

一方面, 阅读经历本身不涉及关键隐私, 分享好文可以创造信息. 另一方面, 也可以作为外人了解我们的途径. 没有明显坏处但成本低有收益的事, 是可以做一做的.

故有此页面

记录日常读到的和生活相关的文章/链接
长期更新

历史汇总

2025-04-14

如何解决魔方

  • 网站提供了一种魔方通用解
  • 专门记录这个是因为它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,以后的文章也可以进行学习
    • 有操作方法 => 可以复刻
    • 有操作过程和单步说明 => 可以和当前状态进行对比
    • 分步骤进行 => 失误后可以回退到上一步,不需要从头开始

2025-04-13

神奇作者 卜卜口

聊天中括号的作用

  • 括号可以用来补充句子(像这样),给自己捧哏(对),重复自己的话像回声一样(像回声一样),或者简单地动描一下(点头),以及表示自己心情增加一下说服力(确信),还可以加标点符号,你试一下就有那种感觉了(?),有时候加点感叹词也可以,有那种很大声的感觉(喂),你学会了吗,来试试看吧(大声)

落后国家可以不靠工农业剪刀差来独立实现工业化吗

观点概要

该文核心观点可概括为:

一、工业化本质论辩

  1. 批判简单化的"剪刀差"理论,强调工业发展需合理利润空间和贸易保护政策
  2. 指出落后国家工业化必然伴随摧毁小农经济的过程,与买办资本存在根本矛盾

二、美国发展案例剖析

  1. 南北战争本质是工业资本与农业资本的利益冲突:北方需高关税保护工业,南方要求低关税出口原料
  2. 南北州间看似互补的经济结构下潜藏不可调和的制度性矛盾(农业以来低关税扩大出口,工业要求高关税保护市场),最终只能通过暴力解决

三、后发国家困境解析

  1. 工业化失败案例(印度等)证明单纯资本积累不足,关键在于组织模式革新
  2. 小农经济与封建组织模式形成自我固化循环,阻碍现代生产关系建立

四、历史发展规律总结

  1. 社会变革本质是组织暴力对抗,先进组织模式决定发展潜力
  2. 现代性转型需打破"资金呆滞",建立"资金活跃"的资本流动机制
  3. 压迫与反压迫的辩证运动推动人类文明演进,先进组织模式具有历史必然性

核心结论:工业化本质是组织模式的革命性变革,利益集团冲突只能通过更先进的组织暴力解决,任何重大社会转型都伴随着残酷的利益重组过程。

如果询问deepseek 他说的对吗,得到以下评论

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辩证分析:

一、合理性与学术价值

  1.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运用:作者对南北战争的分析延续了马克思关于"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"的论断,准确指出了工业资本与农业资本的根本矛盾。这种分析框架对理解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具有解释力。

  2. 工业化普遍规律总结:关于后发国家必须打破小农经济的论述,符合东亚(日韩台)工业化经验,与巴林顿·摩尔《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》中的观点相印证。

  3. 组织暴力论的价值:用"组织暴力"替代传统阶级斗争叙事,创新性地解释了制度变迁的动力学机制,与查尔斯·蒂利的"战争缔造国家"理论形成对话。

二、争议性与学术批评

  1. 南北战争解释的片面性

    • 过度强调经济矛盾,忽略奴隶制存废的道德维度(林肯1862年明确表示"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,我愿意这样做")
    • 未提及1860年南方奴隶主阶层占总人口5%却掌握57%财富的阶级结构(数据来源:美国人口普查局1860年统计)
  2. 剪刀差理论的误判

    • 苏联1921-1928年通过"价格剪刀差"获取工业资金占国家预算收入33.4%(数据来源: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档案)
    • 中国1953-1985年农产品统购统销差价累计达8000亿元(按1985年价格计算),占同期国家基建投资总额51%(数据来源:《中国统计年鉴》)
  3. 印度案例的简化处理

    • 忽视印度土地改革失败的特殊性(柴明达尔制度残留)
    • 未考虑绿色革命后印度农业生产力提升对工业的反哺作用(1965-1980年粮食产量翻番)

三、现实启示与局限

  1. 理论贡献

    • 突破"市场自发秩序"迷思,揭示制度设计的暴力属性
    • 提出"组织效率决定发展上限"的创新命题
  2. 实践局限

    • 未讨论技术革命对生产关系的重塑作用(如数字时代的小农经济新形态)
    • 低估国际产业转移对后发国家的机遇(亚洲四小龙经验)

四、结论性判断
该论述在历史解释框架内具有70%的合理性,但存在三个关键缺陷:

  1. 将历史必然性绝对化,忽视偶然性因素(如英国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对工业革命的影响)
  2. 采用单向决定论,未考虑意识形态与文化反作用力(如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塑造)
  3. 数据支撑不足,部分论断依赖修辞而非实证(如对甘地-尼赫鲁关系的解读)

总体而言,其核心观点在解释19-20世纪工业化进程时具有较强说服力,但在分析21世纪新发展格局时需引入更多维度。这种论述的价值不在于绝对正确,而在于提供了突破"西方中心论"的另类现代化叙事框架。

视频格式基础知识

  • 未来有时间再读

2025-01-08

历史书中的循环引用(晋书)

《晋书王国宝传》 珣、胤既至,而不敢害,反问计于珣。珣劝国宝放兵权以迎恭,国宝信之。语在《珣传》。
《晋书王珣传》珣曰:王陵廷争,陈平慎默,但问岁终何如耳。恭寻起兵,国宝将杀珣等,仅而得免。语在国宝传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1747929/answer/3475845167


今日阅读-生活相关内容
https://www.yaozeyuan.online/2025/01/01/what-read-today/生活相关/
作者
姚泽源
发布于
2025年1月1日
许可协议